朝鮮半島歷史

 

 

 

 

根據考古所得,在數十萬年前,朝鮮半島之上已有原始人類居住。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50萬年,公元前10世紀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進入鐵器時代。南韓和朝鮮史學家猜想朝鮮人原來是生活在亞洲北面大陸的阿爾泰語系各民族,逐漸遷移到朝鮮半島北部而衍變而來,從公元前4世紀,在北部形成了一個奴隸制國家,史稱古朝鮮。而在半島南部由土著部落形成幾個部落聯盟,沃沮馬韓、辰韓、弁韓。後來馬韓統一三韓,稱辰國。

根據神話傳說,朝鮮歷史最遠可以追遡至檀君建國。根據傳說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變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後代檀君王儉於今日的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朝鮮國”,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檀君統治朝鮮半島1500年之後退位成為山神。此傳説記載於《三國遺事》之內。

中國史籍中有“東夷”,意即東邊的弓箭手。東夷是華夏民族對東方民族的稱呼,並非單指某一族群。其認定範圍也隨之更改。從黃帝時期的山東河南一帶,到中國東北,再到日後秦漢時期朝鮮半島及日本列島。朝鮮和南韓認為:現代朝鮮半島的人可能是東夷的一支,這從朝鮮先民對箭藝的熱愛,與日本及山東半島(齊國、魯國)的先民都相似。若按此推斷,則朝鮮應有五千年歷史。所以,朝鮮半島一直都強調他們的民族有「半萬年歷史」;但是因為缺少直接證據,中國以及日本史學界並不予以承認。

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古朝鮮國家,最早是西周滅商之後,由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的“箕氏侯國”。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在史籍上第一次出現。在中國漢代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的叔叔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而成為諸侯。史稱“箕子朝鮮”。

根據韓國人的歷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做成衝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不過,由於這一段歷史目前缺乏考古學證據的支持,朝鮮韓國歷史學界並不認為這段開國的歷史是史實。

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統治了近一千年。根據《太原鮮于氏世譜》,朝鮮的鮮于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後人。而他們從箕子開始,一共經歷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紀才被燕人衛滿取代。其後代箕準逃至南方,與三韓合流。據說三韓中的「辰韓」便是箕子後代。

高麗、朝鮮時期,由於儒學興盛的關係,箕子朝鮮是受到極大的推崇與讚賞。朝鮮人時常以「箕聖」來稱呼箕子,而稱自己的國家叫

 

衛滿朝鮮(前195年—前108年,위만조선),又稱衛氏朝鮮,於中國漢朝初年時, 燕王盧綰出逃匈奴,其部將衛滿率舊部渡過鴨綠江,推翻了朝鮮半島上的箕子朝鮮自立,早期自稱為韓王。
衛滿朝鮮是朝鮮半島歷史中最早得到考古及文獻證明的國家,但是對衛滿朝鮮的建國過程目前沒能夠考古學的考證。

在戰國時期,燕國在全盛時期,國力曾一度進入朝鮮半島。有關地域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後,亦歸入秦朝的統治之下。根據《史記》所記載,漢高祖劉邦時,燕王盧綰背叛漢朝,前往匈奴亡命,衛滿亦一同前往,並帶同千餘名黨徒進入朝鮮半島。之後,衛滿召集戰國時齊國和燕國亡命者成軍,推翻了古朝鮮的俊王(一說哀王),並取得古朝鮮的首都王險城。衛滿即位,史稱衛滿朝鮮

衛滿即位後,積極建立國家,並輸入中原文化,使國家愈來愈強盛。並傳至其孫衛右渠。漢武帝有感衛滿朝鮮對漢朝的威脅愈來愈大,決定在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起兵遠徵朝鮮。公元前108年,衛滿朝鮮被滅,漢武帝把衛滿朝鮮的國土分為四郡,分別為:樂浪郡真番郡臨屯郡及玄菟郡,合稱為漢四郡

進入4世紀以後中國內部產生了嚴重的削弱。先有八王之亂,其後匈奴人、鮮卑人等北方民族大舉入侵中國,於是中國在北韓半島的勢力的被削弱,樂浪郡被高句麗占領。同時南部的百濟、新羅利用中國勢力退出半島的時機發展自己的勢力。百濟完全消滅了馬韓54國。辰韓也由12國合併為新羅、慕韓、辰韓等數國(見《宋書·蠻夷傳》倭人條)。朝鮮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史稱“朝鮮前三國時期”。

在公元前後(《三國史記》記載在公元前一世紀中),朝鮮半島上出現了三大政權:新羅(前57年-935年)、高句麗(前37年-668年)、百濟(前18年-660年)。 不過這一記載明顯有誤:新王奈勿王在位時間是公元356年至402年,而作為他伯父暨岳父的味鄒王在位卻是公元261年至284年,奈勿竟然比其岳父味鄒 王晚去世118年。儒理王去世於57年,其次子逸聖王去世於154年,相隔97年。百濟比流王比其父仇首王晚去世110年。按照一代人20~30年推算三 國當在1—2世紀成立。在半島南端還有伽倻等政權。

高句(gōu)丽(lí)高氏高丽 (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又写作高句骊。是古代位于朝鮮半岛北部的民族国家,其人民屬穢貊族人,主要是居住在中国东北和朝鮮半岛的扶餘人、靺鞨人及古朝鮮遗民。由于高句丽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国土橫跨今日的中國韩国北韩國,双方都声称高句丽是属于他们多国的原始民族相传公元前37年由東夫餘朱蒙(又作邹牟王东明王)所建,起初建都于纥升骨城(今中国辽宁省东部的桓仁满族自治县五女山城)。此地在當時名為高句丽县,於漢武帝前原屬衛滿朝鮮,後來衛滿朝鮮被滅,漢武帝在當地設置玄菟郡。「高句麗县」這名稱到底是因为有此县名才形成国名与民族名,还是因为先有高句丽人的形成才确定该县名,目前尚有爭議。

朱蒙建國後,沸流国(在今富尔江流域)亦加入高句麗。公元前32年,又发兵征服长白山东南(约在今朝鮮慈江道一带)。公元前28年,再以武力攻灭北沃沮(今图们江流域)。

瑠璃王(朱蒙子,名类利)时,因先受東扶餘、鲜卑攻击,将王城由纥升骨城迁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又开始发兵侵梁貊(今太子河上游)。公元22年亲率兵攻東夫餘(一說由其兒子),殺其王带素王,将来投的萬餘名夫餘人安置國内。接着,公元26年又通过兼并盖马国(在今朝鮮狼林山脉地区),杀其国王,收其地为郡县。邻近的句茶国王同年举国来降。

公元53年,宫继位(称太祖大王,或曰国祖王),隔两年攻取东沃沮(亦称南沃沮,在今朝鮮咸镜南、北道),后又攻取东涉(今朝鮮江原道)一部分地区,拓地至日本海,并迫使夫余称臣纳贡。为占有人烟稠密、物产富庶的辽东地区,宫及以后诸王对辽东地区扩张,先后受到东汉王朝、遼東公孙氏、曹魏(246年,毌丘儉征高句丽)、鮮卑慕容氏的多次打击,有几次几濒临灭亡。東晉咸康八年(342年),前燕慕容皝攻高句麗,陷其都城丸都(今吉林集安)並毀之,俘虜五萬餘人回國,高句麗於翌年向前燕稱臣。

313年,高句丽夺取乐浪郡,但向南进一步的发展则受到强大阻力。369年发兵2万侵百济败还,百济于371年倾全国之力发兵北上,围平壤城,故国原王(名斯由,亦曰钊)出城拒战,中矢身亡。自宫以后至此约200年间,为了重振基业,丘夫(小兽林王)继位后,将其主要精力用于内政:倡导佛法,统一思想;再建学校。经过十餘年的治理,经济有了发展,军事实力增强。384年伊连(故国壤王)为王,次年又开始向外发展。特别是谈德(一名安,称广开土王,又名好太王)即位后,对新罗、百济、夫余等邻近民族和地区进行擴張,並在與鮮卑後燕的戰爭中奪得遼河流域以及遼東半島。公元427年,第20代王长寿王高巨连将都城迁徙到今天朝鮮境内的平壤地区隋朝建立后,高句丽与隋朝建立外交关系。开皇十八年两国发生边境冲突(《隋书》:“元率靺鞨之众万余骑,寇辽西”),随后隋朝宣布对高句丽进行讨伐。此次事件虽然最后以高句丽表示臣服隋朝而告终,(《隋书》:"及次辽水,元亦惶惧,遣使谢罪,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云云,上于是罢兵,待之如初,元亦岁遣朝贡。"),但却为日后两国间大规模军事冲突埋下了伏笔。大业七年后,隋朝因为高句丽没有按照要求入朝并暗中与突厥交往而前后三次发动对高句丽的大规模的军事征伐,不过均告失败。其后,隋朝在国内起义中而灭亡,唐朝建立。高句丽对于继起的中国王朝唐朝仍然敌视,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为援助处于高句丽和百济围困中的新罗(《新唐书》“(百济)与高丽连和伐新罗,取四十余城。发兵守之,又谋取棠项城,绝贡道”,新罗告急),因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鮮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但是,唐太宗的征讨虽然重创了高句丽的国力,仍然没有能够实现灭亡高句丽或迫使其臣服的目标。直到公元668年(中国唐高宗李治总章元年),由于高句丽又一次入侵新罗(《旧唐书》:"六年,新罗王金春秋又表称百济与高丽、靺鞨侵其北界,已没三十余城。"),唐朝重新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并将第27代国王宝藏王高藏俘虏。

公元668年高句丽国王宝藏王投降后18个城堡(北夫余城、新城、桃城、节城、丰夫城、大头山城、辽东城、屋城、白石城、多伐狱城、安市城、铅城、面岳城、牙岳城、鷲岳城、弯山城、积利城、木银城)继续抗唐。公元669年2月元高句丽士兵和4万余戸高句丽遗民奉宝藏王之子安勝亡命到新罗。公元670年3月元高句丽士兵在鸭绿江北岸的玉谷打败唐军。公元670年8月新罗把安勝封高句丽王,新罗和安勝联合展开抗唐战争。公元671年唐将高侃占领安市城。公元672年唐将高侃在白氷山打败元高句丽士兵。公元673年唐将李谨行在瓠滤荷打败元高句丽士兵。公元676年唐朝因为新罗和高句丽遗民的抗唐战争把安东都督府从平壤退移到辽东城,失去朝鮮半岛的大部分原高句丽领土。

公元670年开始的新罗和高句丽遗民联合的抗唐战争之前的两年,元高句丽领土基本上为唐朝所控制,靺鞨等北方的高句丽人被迁徙到营州(辽宁省朝阳市),宝藏王和一部分高句丽贵族被迁徙到中原。但是公元677年唐朝因为越来越激烈的新罗和高句丽遗民的抗唐战争,安东都督府从辽东城移到新城(辽宁省抚顺),把宝藏王册封安东都督朝鲜王,被拉到中原的高句丽贵族跟着宝藏王回到辽东,统治高句丽遗民。公元681年唐朝发现宝藏王的反唐独立的计划,把宝藏王配流到邛州。至此高句丽算是實質滅亡,只剩殘餘部族勢力的遺民、殘留貴族作零星衝突式抵抗。

与此相关的记载保存于《旧唐书》及《新唐书》中:“高丽国旧分为五部,有城百七十六,户六十九万七千;乃分其地置都督府九、州四十二、县一百,又置安东都护府以统之。擢其酋渠有功者授都督、刺史及县令,与华人参理百姓。乃遣左武卫将军薛仁贵总兵镇之,其后颇有逃散。仪凤中,高宗授高藏开府仪同三司、辽东都督,封朝鮮王,居安东,镇本蕃为主。高藏至安东,潜与靺鞨相 通谋叛。事觉,召还,配流邛州,并分徙其人,散向河南、陇右诸州,其贫弱者留在安东城傍。”;“总章二年,徙高丽民三万于江淮、山南...仪凤二年,授藏 辽东都督,封朝鮮郡王,还辽东以安馀民,先编侨内州者皆原遣,徙安东都护府于新城。藏与靺鞨谋反,未及发,召还放邛州,厮其人于河南、陇右,弱窭者留安 东。藏以永淳初死,赠卫尉卿,葬颉利墓左,树碑其阡。旧城往往入新罗,遗人散奔突厥、靺鞨,由是高氏君长皆绝。”

公元686年唐朝把宝藏王之孙高宝元册封朝鲜郡王,计划控制高句丽遗民,但没能成功。

万岁通天年间契丹人李尽忠反唐,被迁徙到营州的元高句丽贵族的粟末靺鞨人大祚荣联合高句丽遗民东迁到桂娄故地,建立渤海国。

新羅則以向唐朝稱臣的條件與新興的唐朝結盟,高宗在位時,唐朝大軍於公元660年聯合新羅攻滅百濟,次年進攻高句麗,久圍平壤不下而返。668年高宗再次出兵,最終於當年9月攻剋平壤,並由大將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至此之後高句麗政權就退出了歷史舞臺。676年,由於出現反抗以及當時唐朝還要防禦突厥的威脅,唐軍從百濟故地撤退並將該地轉交新羅,新羅最終得以統一朝鮮半島大部,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9世紀,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此後定國號“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朝鮮後三國時期”。

新羅935年亡於高麗,新羅時代結束。

在南韓、朝鮮的歷史學家還把渤海國歷史也納入朝鮮史範疇,故他們也將此時代稱為南北國時代。但中國大陸很多歷史學家都反對,因為他們認為渤海國只是(今日)中國境內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

 

 

website stat